“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琅琊溪》,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
⑴琅琊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⑶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⑷溪源:溪水的源头。
⑸但见:只看见。
【翻译】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赏析】
这首《琅琊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作者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作者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对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心生疑问。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相关阅读
1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作品《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 【查看全文】
2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出自唐朝诗人李端的古诗作品《拜新月》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注释】 1、无 【翻译】 李端这首《 【查看全文】
3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出自宋朝诗人戴复古的作品《满江红赤壁怀古》,其古诗全文如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 【查看全文】
4 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西江上送渔父》,其古诗全文如下: 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不见水云应 【查看全文】
5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查看全文】
6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沈吟。燕飞人静画堂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沈吟。燕飞人静画堂深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减字浣溪沙闲把琵琶旧谱寻》,其古诗全文如下: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沈吟。燕飞人静画堂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