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
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
【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相关阅读
1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出自宋朝诗人米芾的作品《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其古诗全文如下: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 【查看全文】
2 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促拍满路花露颗添花色》,其古诗全文如下: 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无力。洞房咫尺,曾寄 【查看全文】
3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出自汉朝诗人无名氏的作品《刺巴郡守诗》,其古诗全文如下: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 【查看全文】
4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出自清朝诗人纪昀的作品《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古诗全文如下: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注释 【查看全文】
5 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声声慢寿魏方泉》,其古诗全文如下: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酒市渔乡, 【查看全文】
6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出自宋朝诗人周紫芝的作品《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