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这种方式很难写出佳作。壑:沟,山沟。 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登总持阁》,其古诗全文如下: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 【查看全文】
2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 【查看全文】
3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 【查看全文】
4 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出自唐朝诗人郎士元的作品《题精舍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 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 秋山竟日闻猿啸 【查看全文】
5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 【查看全文】
6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鹤冲天黄金榜上》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