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早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释】
①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②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③眸:眼珠。炯炯:明亮貌
④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
【翻译】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噪动不安。更漏将残,摇动轳辘汲水的声音传到耳边。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烦,两只明亮的眼睛泪水涟涟。一夜来眼泪未断。湿透了枕中的红绵。
【鉴赏】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
“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相关阅读
1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出自唐朝诗人孙光宪的作品《谒金门留不得》,其古诗全文如下: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 轻别离 【查看全文】
2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出自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作品《昭君辞应诏》,其古诗全文如下: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 【查看全文】
3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出自宋朝诗人蔡确的作品《水亭》,其古诗全文如下: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 ①蔡确,北 【查看全文】
4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其古诗全文如下: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 【查看全文】
5 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禅堂》,其古诗全文如下: 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 【查看全文】
6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酒泉子谢却荼蘼》,其古诗全文如下: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