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古诗作品《咏蝉》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藉:凭借
【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鉴赏】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言绝句”(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语道破之论。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相关阅读
1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 【查看全文】
2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桂枝香金陵怀古》,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 【查看全文】
3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 【查看全文】
4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出自于诗经作品《新台》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查看全文】
5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出自宋朝诗人朱敦儒的作品《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 【查看全文】
6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长沙驿前南楼感旧》,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注释】 ⑴海鹤:比喻品德高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