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_道德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9:37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翻译】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
  ①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②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③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④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⑤自均:自然均匀。 ⑥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⑦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⑧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引语】
  这一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作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之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那样,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
  【评析】
  任继愈认为“老子的哲学,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这种素朴的、直观的特点,老子的书中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老子对世界的本原,说‘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朴’(通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有时把道叫做‘无名’(一章,“无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从这些例子可以证明老子书中的道,实在是混然一体‘无’名或‘朴’。把老子的道看做纯精神的客观实在为绝对理念,与老子的原意不合。”(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0页)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所讲的“道”,就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道”是永恒的,既如无名之朴,是极幽微的;而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运动的客观规律。张松如说,老子的所谓“道”,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无名、朴”,并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在整个“大、逝、远、反”的进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以及动静、因果等等关系性的辩证范畴。


相关阅读
1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出自西汉诗人罗敷的作品《陌上桑》,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 【查看全文】

2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浣溪沙咏橘》,其古诗全文如下: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 【查看全文】

3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 【查看全文】

4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其古诗全文如下: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查看全文】

5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 【查看全文】

6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