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8:21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从军北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注释】
  ①遍:读piān。
  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③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④回首:回向。
  ⑤月中:月明。
  【翻译】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相关阅读
1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 【查看全文】

2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古诗作品《饯别王十一南游》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查看全文】

3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作品《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 【查看全文】

4 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天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天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出自宋朝诗人孙惟信的作品《南乡子璧月小红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 【查看全文】

5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出自唐朝诗人吴歌云的古诗作品《宋代民谣》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查看全文】

6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出自宋朝诗人苏舜钦的作品《庆州败》,其古诗全文如下: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