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从军北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注释】
①遍:读piān。
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③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④回首:回向。
⑤月中:月明。
【翻译】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相关阅读
1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 【查看全文】
2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春残春残何事苦思乡》,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注 【查看全文】
3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出自宋朝诗人张元干的作品《水调歌头追和》,其古诗全文如下: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 【查看全文】
4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作品《清平乐金风细细》,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查看全文】
5 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出自宋朝诗人程垓的作品《渔家傲独木小舟烟雨湿》,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 【查看全文】
6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