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古诗作品《洛桥晚望》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翻译】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赏析】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
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写景固然是从审美出发,但是都是以情为景的精神。没有情的景是死板的。诗人写情以景物人物事件为依托,没有景的情是空洞的。从原理上说来,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过形神兼备多用于事物描写,情景交融多用于景物描写。
相关阅读
1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曲玉管陇首云飞》,其古诗全文如下: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 【查看全文】
2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查看全文】
3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出自于诗经作品《访落》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于乎悠哉,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查看全文】
4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 【查看全文】
5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其古诗全文如下: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查看全文】
6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朝诗人林杰的古诗作品《乞巧》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