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出自唐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词作品《鹧鸪天·代人赋》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深知;明知。
阑干:栏杆。阑。同“栏”。
【解说】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鉴赏】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辛弃疾向来被称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这首词,却写得如此深婉!任何一位伟大作家,其艺术成就总是多方面的,其艺术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出自唐朝诗人张籍的古诗词作品《没蕃故人》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前年戌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 【查看全文】
2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查看全文】
3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辛未七夕》,其古诗全文如下: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 【查看全文】
4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苦寒行北上太行山》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 【查看全文】
5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出自唐朝诗人欧阳炯的作品《献衷心见好花颜色》,其古诗全文如下: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 【查看全文】
6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其古诗全文如下: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