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39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出自唐朝诗人欧阳炯的作品《献衷心·见好花颜色》,其古诗全文如下: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注释】
  ⑴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⑵檀:浅绛色。
  ⑶帘栊:窗帘与窗牖。
  ⑷欲暮:即将逝去。
  【翻译】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赏析】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相关阅读
1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赏牡丹》,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①牡丹 【查看全文】

2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其古诗全文如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 【查看全文】

3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出自南北朝诗人王褒的作品《渡河北》,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 【查看全文】

4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出自宋朝诗人仲殊的作品《柳梢青岸草平沙》,其古诗全文如下: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 【查看全文】

5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如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 【查看全文】

6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