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4:06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赏牡丹》,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 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 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刘禹锡这首赞赏牡丹的七言绝句,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国色天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关阅读
1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出自宋朝诗人冯延巳的作品《酒泉子芳草长川》,其古诗全文如下: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 【查看全文】

2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题兴化寺园亭》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注 【查看全文】

3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出自唐朝诗人陈子昂的古诗作品《送魏大从军》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 【查看全文】

4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 【查看全文】

5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观图上马击狂胡》,其古诗全文如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 劲气钟义 【查看全文】

6 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出自宋朝诗人韩疁的作品《高阳台除夜》,其古诗全文如下: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