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古诗作品《同题仙游观》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
⑸空坛:与下小洞皆指道观景物。
⑹闲:一作“开”。
⑺方外:尘世以外,《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外者也,用丘游方之内者。”后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⑻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翻译】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赏析】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谒老君庙》,其古诗全文如下: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 【查看全文】
2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作品《望月怀远》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 【查看全文】
3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 【查看全文】
4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出自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其古诗全文如下: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 【查看全文】
5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出自汉朝诗人王嫱的作品《怨旷思惟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羽毛,形容生光。 既得生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 【查看全文】
6 西风摇步绮。记长堤骤过,紫骝十里。断桥南岸,人在晚霞外。锦温花共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西风摇步绮。记长堤骤过,紫骝十里。断桥南岸,人在晚霞外。锦温花共醉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梦芙蓉西风摇步绮》,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风摇步绮。记长堤骤过,紫骝十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