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05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出自清朝诗人施肩吾的古诗作品《幼女才六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注释】
  1、巧:灵巧
  1、拙:笨拙
  【解说】
  幼小的女儿才刚刚六岁,还不知道什么是灵巧和笨拙。傍晚时分在院子里,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拜月乞巧。
  【鉴赏】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相关阅读
1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娥星眼笑微频,柳夭桃艳不胜春,晚妆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娥星眼笑微频,柳夭桃艳不胜春,晚妆匀出自唐朝诗人阎选的作品《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娥 【查看全文】

2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古诗作品《除夜作》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查看全文】

3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江亭夜月送别》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注释】 ⑴巴南:地名, 【查看全文】

4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出自明朝诗人陈子龙的作品《渡易水》,其古诗全文如下: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易水: 【查看全文】

5 过韶阳,璿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罄寰宇、荐殊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过韶阳,璿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罄寰宇、荐殊祥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送征衣过韶阳》,其古诗全文如下: 过韶阳,璿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罄寰宇、 【查看全文】

6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春题湖上》,其古诗全文如下: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