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教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08

  “檐前教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出自唐朝诗人戎昱的古诗作品《霁雪》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教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注释】
  1、霁雪:指雪后转晴
  【解说】
  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
  【鉴赏】
  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全诗紧扣“残雪”。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相关阅读
1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出自宋朝诗人叶梦得的作品《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其古诗全文如下: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查看全文】

2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南征》,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 【查看全文】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古诗作品《虞美人》第七八句,其全诗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 【查看全文】

4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 【查看全文】

5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采桑子》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 【查看全文】

6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寄赞上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