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出自唐朝诗人陈羽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
1、横笛:笛子
2、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解说】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羌村三首之三》,其古诗全文如下: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查看全文】
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乌衣巷》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查看全文】
3 望中璇海波新,泛槎又匝银河转。金风细袅,龙枝声奏,钧箫秋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望中璇海波新,泛槎又匝银河转。金风细袅,龙枝声奏,钧箫秋远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水龙吟寿嗣荣王》,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中璇海波新,泛槎又匝银河转。金风细袅,龙枝 【查看全文】
4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寒食雨春江欲入户》,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 【查看全文】
5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出自清朝诗人梁启超的作品《太平洋遇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注释】 ( 【查看全文】
6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当代文学家毛泽东的古诗作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