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21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词作品《夜雪》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
  ①讶:惊讶
  ②衾枕:被子和枕头
  ③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众多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相关阅读
1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上三峡》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 【查看全文】

2 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赠崔秋浦三首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 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东皋春 【查看全文】

3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永遇乐明月如霜》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查看全文】

4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 【查看全文】

5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作品《南歌子凤髻金泥带》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 【查看全文】

6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咸阳值雨》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