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08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咸阳值雨》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注释】
  1、洞庭;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820平方千米
  【翻译】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鉴赏】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相关阅读
1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出自于诗经作品《日月日居月诸》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 【查看全文】

2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出自唐朝诗人郑谷的古诗作品《淮上与友人别》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查看全文】

3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其古诗全文如下: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 【查看全文】

4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碓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碓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出自宋朝诗人吴渊的作品《念奴娇我来牛渚》,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 【查看全文】

5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蝶恋花》的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 【查看全文】

6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