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出自唐朝诗人杨炯的古诗作品《有所思》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注释】
1、无
【解说】
这首诗,格律工整,韵调和谐,色彩绚烂。“红楼”、“绿钱”、“明月”、“白云”,斑烂多彩,媚而不俗。“三秋”、“一日”、“少别”、“千年”,数量词叠加,意境深入而不觉得堆砌繁冗。仅仅八句诗,完美地雕刻出一位思妇的鲜活形象,情意缠绵悱恻,令人怦然心动。
【鉴赏】
颈联“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承上“分别”而转,用特写的镜头描写思妇的行为举止。上句“不掩嚬红楼”,“嚬”即“皱眉”义。“红”颜色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把最美的东西与悲情联系在一起。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清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就是把美好的事物与悲情结合起来,以此突出悲情。这里,诗人描写思妇一个人坐在红楼上,愁眉紧蹙的样子。其中“不掩”二字用得很妙,它表现出思妇因思念而不掩饰不住自己的愁绪状态。下句“无论数绿钱”。其中“绿钱”一词,就如沈约在《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写道的“宾阶绿钱满,客住紫苔生”一样,指的是苔藓之类的东西,往往借此表现孤独寂寞的环境。这里,诗人就借“苔藓”描写思妇的孤独落寞的感受。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在“数绿钱”前添加“无论”二字,“无论”即“不用说”之意。也就是说,“不掩嚬红楼”结果怎样,最终征人不会回来,不用说,而今的思妇只有通过“数绿钱”来打发这寂寞的日子。因此,“无论”一词看来是很平淡的,但却增添了思妇的哀愁。
尾联“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这是诗歌的情感集中表现。“明月”寄相思之情。在中国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的。我们知道,“明月”本来无所谓情意的,但皓月悬空的夜晚,往往会引发人们无尽的牵挂与思念。李白《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思之情油然而生。最后成为公众的审美意象。下句“迢递白云天”,“白云天”描写了天空朵朵白云,悠悠飘荡的美景。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中,“白云”这一意象,因其飘荡,往往原来比喻游子在外漂泊。如,李白《送友人》中“白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是这样的意思。其中,“迢递”照应了“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中的“南”与“北”而形成的物理距离。这里,诗人以景结情,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把思妇与征人之间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更加炽烈,诗歌的审美意味更加深邃。
相关阅读
1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出自唐朝诗人李嘉祐的作品《题道虔上人竹房》,其古诗全文如下: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 【注释】 【查看全文】
2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 【查看全文】
3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出自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己酉岁九月九日》,其古诗全文如下: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 【查看全文】
4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查看全文】
5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出自诗经中的作品《葛覃》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查看全文】
6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