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35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
  ⑴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⑷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⑹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翻译】
  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鉴赏】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相关阅读
1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出自于诗经作品《有駜》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查看全文】

2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注释】 【查看全文】

3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踏歌词日暮江头闻竹枝》,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查看全文】

4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出自唐朝诗人秦观的古诗作品《踏莎行郴州旅舍》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 【查看全文】

5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释 【查看全文】

6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出自于诗经作品《鸿雁》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