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山貌,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说明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相关阅读
1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参考】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调歌头苏轼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查看全文】
2 苏轼简介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 【查看全文】
3 苏轼《昭君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 【查看全文】
4 苏轼《昭君怨·送别》赏析导语:此词上阙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阙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来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下面是小编为 【查看全文】
5 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文章摘要: ” 刚听出是唐颖之的声音董一航就往人群里退,可他那里退的出去,人们早就切断了他的后路!记得以前你上晚班,我去接你。[古代诗词]水调歌头(苏轼)为了让她的孩子 【查看全文】
6 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