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09-10 00:00

  这首词的创作是在苏轼黄州之贬后,读完此词,会让人有种心情振奋的感觉,心境也豁然开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作者: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拉长高声吟诗。

  ②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③料峭:形容寒意。

  ④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相关阅读
1 苏轼有哲理的诗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苏轼有哲理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有哲理的诗句 01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查看全文】

2 定风波·三月七日全文赏析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出自著名的诗人苏轼所写的《定风波三月七日》,定风波三月七日是一篇非常值得赏析的词作,抒发诗人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选择乐观面对的精神 【查看全文】

3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赏析

导语:《西江月·顷在黄州》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写诗人夜饮之后醉卧溪桥之上的生活片断。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查看全文】

4 《东坡志林》苏轼

苏轼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他所写的《》家喻户晓,书作中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无所不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东坡志林》,欢迎阅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 【查看全文】

5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是苏洵政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查看全文】

6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导语:《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