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本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相关阅读
1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查看全文】
2 苏轼《莲》诗句赏析《莲》 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苏轼《莲》诗句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莲 作者: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 【查看全文】
3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品读《石钟山记》北宋.苏轼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查看全文】
4 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我们来看看下文。 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北宋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 【查看全文】
5 关于苏轼诗句集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到的苏轼诗句集锦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苏轼诗句集锦 1. 一 【查看全文】
6 苏轼《蝶恋花》译文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蝶恋花》译文,欢迎来参考!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