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原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8-02-10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慈溪县学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在慈溪孔庙留下的碑文。该文主要阐述了王安石认为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的理念。

  《慈溪县学记》原文

  (括号内文字为09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编者删除去内容):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县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碑文解读

  王安石主张

  王安石主张,学校教育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包括“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他反对学校教育只是“讲章句、课文字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王安石主张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培养书呆子太多,培养实用型人才太少,而当前也是高学历的毕业生多,技术工人太少。

  师资的选任

  关于师资的选任,王安石主张“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教师要从官员中选拔,并非只在教师中选拔官员,要双向流通而不是单向流通。

  学废而庙兴,“祀孔子于天下”,把孔子当菩萨供起来,看起来尊孔,其实是一种愚昧。如今我们也修孔庙,祭孔子,穿汉服,但真正读孔子书的人有多少?我们修佛寺,拜菩萨,庙里的香越烧越长,蜡烛越点越粗,佛经却从来也不读。我们轰轰烈烈建造新校舍,却不能实实在在改造旧课程。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杜醇这样的人适合当老师。我觉得也可以倒过来说:凡“宜为人师者”,必“隐君子”也。因为除了隐君子,往往都是些急功近利之人,“其势不能以久也 ”。


相关阅读
1 《泊船瓜洲》王安石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的优秀诗词

1. 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2.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3. 独寻寒水度,欲趁夕阳还。 4.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百鹤招不来,红鹤 【查看全文】

3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诗《元日》鉴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的诗大全集

王安石的诗大全集 1.《虞美人》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 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 楚歌四面起,形势反苍黄。 夜闻马嘶晓无迹,蛾眉萧飒如秋霜。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研究:“怪异”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0—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王安石在家中排居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做哥哥的姿态,还是令人赞赏的。 年少时的王安石,天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