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王安石刚刚主持新政时,常常引导皇上专断,皇上因此也只信任他一个人。当时苏轼任开封府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目,内容是:「晋武帝因为专断而平定东吴,而符坚在伐晋的时候却因为专断而灭亡,春秋时齐桓公只信任管仲而称霸,燕王哙却因为只信任子之而导致败亡,同样专断,为何有不同的结果呢?」安石看到后,心里明白,有点不高兴。东坡的弟弟苏辙,因此就辞掉条例司的职位,也指出出青苗法对百姓造成困扰,王安石更加生气;於是便暗中订定一些章程,针对他们兄弟两人,大有处处防范的味道。而苏、王两人的嫌隙慢慢的加深了。
王安石是一个有独特见解的人,曾说过「天道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一类的话,但自信心太强,有时候不免会有一些见解无法周全,而令人觉得可笑。但由於位高权重,一般人就随口应和,顺风影从,偏苏东坡是聪明不凡,是非明白,而且常带一点游戏的习性,动不动就要向权威挑战一下,常因此使王安石恨得牙痒痒的!
例如,王安石为了表现自己和前人见解不同,常有一些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历史上记载「扬雄投阁」这件事不可靠。他不相信扬雄会因为怕被王莽追杀,一时情急从天禄阁跳下来,认为这是史臣乱写的;王安石更进一步否定扬雄写〈剧秦美新〉一事,而认为这只是后人诬谄扬雄而已,扬雄无论如何不会写这样的文章。东坡知道了,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一天,两人相遇,谈起这件事,东坡就煞有介事的说:「我也怀疑一件事!想要请教丞相。」王安石问:「你怀疑啥事?」东坡说:「西汉真的有扬子云这个人吗?」在场到人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当然,东坡和王 安石之间的许多争强斗胜的说法,也不一定就是事实,极可能是无聊的人,在这两位名人身上做文章而已。这种传说很多,真真假假,很难说得清楚。其中最有名的,都和王安石在熙宁年间所作的《字说》一书有关,安石很希望《字说》能够天下风行。但东坡认为这不是那麼好,他说:「丞相博学,体大精深,所写的书我实在不懂;只是如果每一件事都牵强附会,读书人都模仿这种风气也不好。最重要是,有些事不能牵强附会,就像(牛牛牛)、麤两个字吧:牛的身体,比鹿壮;而鹿之行动,比牛敏捷。如今将本字重叠三次,却又有不同的意思,有甚麼道理呢?」安石没办回答,但始终不肯改正。听说东坡被贬黄冈之贬,就是因为这事,而不只是因为作诗所惹的祸啊。
东坡对王安石的《字说》的批评,还不只这些。书刚完成时,东坡就就开玩笑地说:「就算用竹子鞭马可以解作『笃』,但是用竹子打犬,又有甚麼好笑呢?」东坡又说:「按照〈字说〉的理论,这「鸠」字从九从鸟,是有证据的。为甚麼呢?《诗经》不是样说吗:『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儿子有七只,再加上爸爸和妈妈,刚好就是九个!」
又有一个说法,说东坡问安石:「『波』字为甚这样写呢?」安石答说:「因为『波』是水的皮。」东坡又说:「那麼『滑』哈意思呢,难道是水的骨头吗?」
虽然关於两人辩论的传说很多,但一般而言,大家都相信两位大人物原本没有嫌隙,而且格局都还不凡,不会那麼小家子气。但安石身边的人,因为妒忌东坡,常常想法子离间他们。
有一回,神宗想要让东坡参与编修〈起居注〉,安石有点为难;身边的人就献计说:东坡虽擅长作,不懂行政事务,可以用开封府推官的工作来困住他。但没想到东坡因此说话更大胆,写了许多奏章、万言书之类,评论时政,认为国家十分危险。安石更加不高兴。东坡就要求到地方去任职。
安石的门人李定,母亲去世,不服丧,东坡认为这是不孝,就讨厌他,李定因此也怀恨在心,就弹劾东坡作诗谤讪朝廷,是将东坡逮捕到御史台的大狱,存心要杀死东坡。但神宗始终不舍得杀东坡,就将东贬到黄州。
东坡贬官到汝州时,经过金陵,就去拜见安石。这时候两个人都先后失去最心爱的儿子,都在人生的悲伤中。其实东坡和安石虽然在政治上见解不同,但在生卒成名等事情却有许多巧合的雷同:安石出生早东坡十五年,去世、考取进士也一样早东坡十五年,这可说是人生的吊诡。
这时候两人见面都很高兴。东坡因为儿子去世而伤悲,还来不及去拜见王安石,安石就已穿了便服,骑著驴子,来船上看东坡。东坡连帽子都没戴就出来迎接,向安石深深地拜了一下说:「东坡今日太失礼了,大胆以便服来参见大丞相。」安石笑说:「礼仪那是为我们这种人而设呢!」
过了一回,东坡说:「我明白丞相门下用不著东坡。」安石没有答话,只招呼东坡游蒋山。在寺中饮茶,安石指著桌一个大砚台说:「试试用古人的诗句来描述一下这个砚台。」东坡想都没想就说:「我先提一句『巧匠斲山骨』。」安石想了一回,接不下去,就站起来说:「今天好天气,我们游游蒋山,这对联的事不急。」后田昼承当日就在后面,说:「安石平常喜欢用这种方法来难人,而门人常常推辞不会,没想到东坡没有被这方法吓到。」
两人在金陵的时候,国政也日益衰乱。东坡把握机会就和安石说:「我有一句话和丞相说。」安石脸色有点怪怪的,心想东坡大概要为以前的事辩解。东坡却说:「我所要说的是国家大事。」安石神色平静下来,道:「说说看。」东坡接著讲:「国家有重大军事动作,或者重大案件,这是从前汉朝、唐朝灭亡的先兆。我们大宋朝自开国以来,都以仁厚精神治理天下,就是要改变这一点。如今对西夏连年用兵,而南方也掀起好多件大案,抓了好多人,丞相为甚麼不站出来说一句话呢?」安石举起两只手指告诉东坡说,很无奈的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挑起来的,我如今身在朝廷之外,那敢说甚麼呢?」东坡说:「当然。在朝中就言无不尽,在朝外就不便多言,这是做事的常规。但如今皇上用不同平常的礼遇对待丞相,那麼丞相也应该用非常之礼来对待皇上,怎可以拘谨於一般规矩呢?」安石大声说:「我会说!」但又加上一句:「出在我口,入在你耳。」明白告诉东坡不要将这事传出去。其实安石曾经写信给吕惠卿,而要求不要给皇上知道,触犯了大臣无私交的忌讳,心里有点顾忌吕惠卿,担心东坡泄漏他的话。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桂枝香》的原诗及赏析导语: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常运用散文句法入诗。以下是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伤仲永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怎么准备变法引导语: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怎么变法?王安石如何准备变法的?下文是相关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变法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年了,现在写这方面的题材实在很棘手,尤其对我这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江上》《江上》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