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在世界各国,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总是相信邋遢脏乱才是天才的标志,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么为何王安石也被称为怪人?我们阅读小编整理的下文了解。
1、苏氏兄弟(即苏轼、苏辙)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到达京师。从那年起,中国则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实验里,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而后已。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绝不是第一次。在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上,有四次变法,结果都归于惨败。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因为商鞅的学说由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筑造人,认真地实行出来。这个早期法西斯学说有两大特色,一为崇武,一为重农。但是这两项仍是合而为一的,因为商鞅坚信有勤苦之农民乃有勇武之精兵,中产阶级的商人贸易者,应当力予制压。但是,尽人皆知,那个威力强大的军事组织,依照此一学说已经建立,随后发展起来,且已使秦朝的专政之君统一了全中国。正当这样的政治学说要应用于全中国之时,一个庞大无比的帝国,真是出人意料,竟在数年之内崩溃了。
另外有两次激进的改革,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在王莽当政时。第一次是按照桑弘羊的国家资本财政论,虽然战争绵延,国库赖以增富,但是终以几乎招致叛乱而废止。第二次则因王莽被推翻而新政亦成泡影。所以,如今王安石变法成为第四次失败,固不足为奇。但是在此四次新的实验之中,每一次都是由一个具有创新力的思想家的观点出发,其人宁愿把过去全予摒弃,凭其信念与决心,全力以赴。王安石对商鞅极为钦佩,曾经写过一首诗吁请大家对他当有正确的了解,此一事颇具重要意味。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凡有极权主义提出来,不论古时或现代,基本上的呼声,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而犯下的,现代的读者自然不难明白。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2、他(王安石)这一段自己韬光养晦历程,颇难了解,因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时机到来,他必可为国家做大事。若说他壮年这段时间已经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础,是合乎情理的说法。也许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他觉得不能胜任,因为那时朝中有年高德劭学识渊博的文臣,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公亮等人,这些人都会对锐意的改革侧目而视,都深得人望,足以使抱有新见解的后起之辈无从发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时。但是,从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一个理由。王安石那样气质的人,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而在偏远的外县身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师担任一项官职,那一段短短的时期,他曾和同僚争吵不和,使事事错乱失常。他想变动成规,照自己的想法办事。吴桂和张方平都记得与他为同僚或为属下之时,遇事都极难与人合作。
3、王安石母亲去世时,在所有经邀请参加丧礼之人当中,只有苏洵拒绝前往,并且写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辩奸论》,这一篇成了后来历代学生常读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苏洵开头儿就说了解人的性格很难,甚至聪明人也常会受骗。只有冷静的观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而预知他将来的发展。
4、不知何故,在世界各国,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总是相信邋遢脏乱才是天才的标志,而最能使自己获有千秋万岁名的办法,就是拒绝正人君子般的装束。还有一种怪想法,就是,肮脏污秽就表示轻视物质环境,因此也就是精神崇高,于是合理的结论必然是:天堂者,恶臭熏人的天使集中处也。
5、不必身为经济学家,尽可放心相信一国的财富方面的两个重要因素只是生产与分配,谅不致误。要增加国家的财富,必须增加生产,或是使分配更为得当。
王安石与苏轼:黄州菊
有一天,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里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苏东坡不由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王安石回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时,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后心里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自己也没办法。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九九重阳,便邀好友到后园赏菊。由于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顿时目瞪口呆,询问友人之后,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只看一面而不不知总体,从此不敢轻易笑人。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把苏东坡调回京城。苏东坡曾专门为续诗一事,找王安石虔诚地道歉认错。
【智慧小语】: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
相关阅读
1 咏梅王安石赏析
引导语:《梅花》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这首咏梅诗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梅花 王安石 qing jiǎo sh zhī mi 墙 角 【查看全文】
2 浪淘沙令诗意赏析导语:浪淘沙令用历史来议论,赞叹了明君盛世,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浪淘沙令》的诗意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哪个朝代的人引导语:大家知道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人?有哪些成就?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学习。 中 文 名:王安石 别 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字 号:字介甫 号半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叠题乌江亭》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千秋岁引》的原诗及赏析导语: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常运用散文句法入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