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待客问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02-10

  引导语:王安石待客这是一段记述性的文言文,出自《独醒杂志》。下文是小编收集文言文相关的问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待客》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②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③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谒:拜访。③果蔬:泛指菜肴。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翌日:

  馔:

  方:

  具:

  顷:

  而已:

  啖:

  退: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译文:

  ②其人已心怪之

  译文:

  3.文末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翌日:第二天。馔:食物。方:才。具:备。顷:一会儿。而已:罢了。啖:吃。退:回去。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

  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边。

  【文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家的小伙子到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家小伙子穿着盛装去了,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待。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邀请入座。(饭桌上)菜肴都没具备,萧家小伙子心里暗暗地责怪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接着又上了几块切成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放了菜汤罢了。萧家小伙子很骄横放纵,不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家小伙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待客之道 说明了他怎样的品格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待客这是一段记述性的文言文,出自《独醒杂志》。《独醒杂志》是一本宋史料笔记,于1186年间出版,共包含10卷内容,其内容主题是作者根据其所见所闻所编写的一本作品,记载的大部分是两宋年间的故事。

  王安石待客就是出自这本史料笔记中,讲述的是王安石待客的故事,从这件事情中反映出王安石的品质。主要讲述的是王安石任职宰相期间,他的亲戚萧氏来京城拜见王安石,萧氏是王安石儿媳妇的亲戚的儿子,来京城拜见当官的王安石。王安石也礼貌性的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如约前往,可谓是盛装出席,因为他认为王安石会盛情款待,怎么也是当宰相的人。到了中午,他感觉很饿,但是又不能离开,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座,入座后发现桌上没有任何果蔬菜品,接下来两人先喝了酒,然后依次上菜,先上了两块胡饼,然后又上了4块肉,都是切好的小块肉,最后上了饭,饭旁边准备了简单的菜汤,整个午餐可谓是简单寒碜。萧氏的儿子在家锦衣玉食,蛮横无理,他也不管礼貌,就专挑胡饼的中间吃,然后把其他的都剩下,以此来表现他不满的情绪。王安石看到后,把他挑剩下的都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很是惭愧。

  这个故事中的王安石虽然是宰相,但是他依然生活简朴,勤俭持家,他通过自己的生活讽刺那些贪图名利,嫌贫爱富的人,那些人就算是他的亲戚也不例外,从这里也看以看出王安石的品格。

  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宋神宗时期其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世称王荆公。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1086年去世,享年66岁,王安石被称为4大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在21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一直担任着地方官吏,且颇有建树,从此在北宋有着很好的名声。1058年,王安石针对其10多年为官经验第一次提出变法,要求对国家进行全盘改革,但是没有被宋仁宗所采纳。此后,王安石拒绝入仕,朝廷多次征召他依然找各种借口推辞不愿出仕。

  1063年,王安石已经42岁,宋神宗即位,因为仰慕王安石的名气,于是重用了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同意变法,此后开始了长达16年的熙宁变法,又称之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由王安石发起,宋神宗做支持的变法运动,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也曾被两次罢相,最终辞官回乡开始了隐居生活。

  抛去王安石在政治上的作为,其在文坛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王安石在诗歌,散文,词都有涉猎,并且有着杰出的成就。王安石更是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扫除了宋初的浮华余风,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也有纰漏,他的作品杜绝了浮华,偏向于实用,但是这种对于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就远远不够了。

  王安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对其个人却是褒贬不一。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先来看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精髓所在。

  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王安石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封建社会,所有人都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可谓是纸上谈兵,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们学文学武,全方面发展,对学习内容上也有实用性的规定,让学者们将来能学以致用。

  从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看现代,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就是现在的教育方针,可以说王安石在千年前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及需要怎么做,他引导人们改革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有务实的态度,需要有执着的精神,这也是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现代的启示。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原文及注释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是北宋王安石所作奏议。全文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在探究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的同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时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生平简介

导语: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桂枝香诗意赏析

导语:桂枝香以壮丽的山河为背景,抒发了怀古之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桂枝香的诗意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 【查看全文】

4 《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引导语:《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经典作品之一,下面由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登飞来峰》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得到您! 登飞来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熙宁变法”背后的利益纷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公元1067年,在位不足四年的宋英宗赵曙因病 【查看全文】

6 不贪财好色的王安石如何搞亡国家

导语:王安石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是他一条都不粘。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恳恳、日以继夜地把国家搞亡掉了,你怎么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