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辛弃疾

发布时间:2016-08-26 00:00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而非纯在客观地作素描。全诗如下: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

  用吴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乐 ,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鉴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阅读
1 鹧鸪天辛弃疾注音版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得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得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 【查看全文】

2 汉宫春 立春

辛弃疾的这首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全词如下: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 【查看全文】

3 甄选辛弃疾诗词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鹧鸪天(席 【查看全文】

4 辛弃疾简介

南宋是实现不了他的理想的,他的文才与豪气,虽不是不是词人,也得变词人。下面是诗人辛弃疾的介绍,欢迎阅读。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 【查看全文】

5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翻译及赏析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弃疾词的一种艺术风格,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翻译及赏析,更多辛弃疾诗词作品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原文】 清平乐独宿 【查看全文】

6 辛弃疾西江月带注泽的

导语: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辛弃疾西江月带注泽的,欢迎借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