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带注泽的

发布时间:2018-02-24 00:00

  导语: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辛弃疾西江月带注泽的,欢迎借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关阅读
1 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诗词赏析

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 【查看全文】

2 辛弃疾爱国情怀

导语: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他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怀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人文,源远流 【查看全文】

3 辛弃疾写的 贺新郎

这首追忆与陈亮的交会与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勃郁动荡,笔力奇重,是稼轩词中的名篇。全诗如下;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 【查看全文】

4 丑奴儿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全词浅显明快,恬淡清新,反映了诗人辛弃疾退居上饶后,寄情山林的心情。全诗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查看全文】

5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精品】

导语:《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以下是小编整理鹧鸪天 送人辛弃疾 【查看全文】

6 辛弃疾词的风格

弃疾的词源自于他个人的生活境况和仕途命运而作,所以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词的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