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发布时间:2016-09-13 00:00

  词人辛弃疾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感觉十分狼狈,他却毫不在乎仍然缓步而行。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创作此词。

  定风波·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相关阅读
1 生查子·重叶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作为一首咏重叶梅的词作《生查子重叶梅》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是怎样的呢?了解《生查子重叶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是掌握《生查子重叶梅》词作的知识点。 生查子重叶梅 百花头上开 【查看全文】

2 鹧鸪天 辛弃疾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二作为一名诗人,辛弃疾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诗广泛的流传,并影响 【查看全文】

3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通过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表达诗人辛弃疾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心情。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②。屋 【查看全文】

4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辛弃疾

这首诗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是寄托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 【查看全文】

5 辛弃疾经典名句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千古兴亡多少 【查看全文】

6 辛弃疾古诗《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可以接触到农民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清平乐村居①》 作者: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 溪上青青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