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一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韩愈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是对于师说的启示。
韩愈师说的启示
在择师标准方面,韩愈把教师是否有“道”做为根本标准。韩愈要求教师信守的是儒家之道,即统治阶级所宣扬的道,这是不足为法的。今天,择师的前提是取得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证也只是教师的“入口关”;还要考虑是否“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仪表”,“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是否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懂得友爱诚信等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等等,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道。因此,"道"是衡量教师的首要标准。在践行"道"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应做到以身作则。
首先,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不谋而合地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我国孔子提出“身教大于言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董仲舒提出“善者为师,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陶行知也提出“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自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这些教育家们问什么会如此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呐?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论语》论述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旧唐书》谈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汉代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也中写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因此,教师的世界观、品德、生活习惯、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刻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其次,从学生来说,教师以身作则的行为会起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有思想的,而且就有很强的模仿性。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教师是自己仰慕的对象,就会关注、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的身上可以找到教师的影子,学生的心里有教师思想的印迹。所以,教师在随时随地得影响着学生。
因此,无论是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来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而且努力做到最好;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相关阅读
1 韩愈 晚春
引导语:《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 【查看全文】
2 韩愈《春雪》引导语:《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 【查看全文】
3 陈寅恪:论韩愈引导语: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蕃薯,被贬潮州的韩愈并没有因自已个人得失而意识消沉,而是切切实实地做了几件好事,来看看陈寅恪《论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 【查看全文】
4 韩愈《幽兰操》赏析引导语:引导语:古诗《幽兰操》,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唱和孔子所作的诗。《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 《幽兰操》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採而佩,于兰 【查看全文】
5 韩愈劝学篇《劝学解》韩愈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 【查看全文】
6 韩愈的思想特点引导语:韩愈一生仕途坎坷,但他一直致志于弘扬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随时随地倡导先王之道,攘斥佛道,捍卫中国文化正统。今天我们就来系统了解一下韩愈的思想特点。 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