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6-11-09 00:00

  引导语: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今天我们来做一篇韩愈《马说》的阅读训练题,以便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马说》

  韩愈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阅读训练]

  《马说》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阅读答案]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台于百万之师,求国于危难之中。

  13、(1)提示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

  (2)在当今社会中,千里马(人才)非常幸运,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报纸、电视、网络等都有很多招聘广告,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很多,他们可以挑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非常的自由。


相关阅读
1 《雉带箭》韩愈

韩愈的《雉带箭》主要写将军射猎的场面。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艺术形象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艺术手法,历来被学者当作研究韩诗的范例。 雉带箭 原头火烧静兀兀⑴,野雉畏鹰出复没⑵ 【查看全文】

2 韩愈的诗全集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就思想内容而言,韩愈为诗,亦如为文,对于国计民生,多所关切。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的 【查看全文】

3 《晚春》教学设计

引导语:《晚春》是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韩愈《晚春》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晚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 【查看全文】

4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引导语:《旧唐书?韩愈传》中记载的是大诗人韩愈的生平,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查看全文】

5 韩愈纪念馆

国家AAA级旅游区韩愈纪念馆(即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城东笔架山麓,是一处以纪念韩愈为主的纪念馆。 【人物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 【查看全文】

6 韩愈简介

诗人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