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的文学主张是怎么样的?
韩愈的文学主张
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人物生平
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那时开始,幼年的韩愈便开始随长兄韩会生活,视兄嫂一如父母,并在韩会的辅导下读书学习。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经济的重负使得韩愈早早成熟起来,当他十九岁时,便独身前往长安,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但与他所预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仅未能“一战而霸”,且连续参加三届考试均无成果。长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试的挫折与对长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撑,始终不肯效溜须拍马之辈四处活动。
随后,他打道回府,在宣州住了一年,贞元七年(792)再度入京考试。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骈文家。陆贽以骈文名世,同时对古文也极为在行,并尝试将古文文法融入骈文。韩愈虽然为了考试违心的习学骈文,真正偏好的却是古文风貌,所写文章恰投考官之好,终于一举得中。
考中进士意味着韩愈获得了入仕资格,但要想真正得到官职,还要再经过一次吏部的考试。贞元八年(793)年,韩愈返回河阳老家与卢氏女完婚,并取得吏部博学宏词考试的资格,随即赴长安应试。
相关阅读
1 浅析韩愈《画记》
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大家,在散文、诗歌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直都受到后人的推崇,而且多是肯定和赞美,《画记》一文,却因为自身特点与众不同,在后世受到的评价也存 【查看全文】
2 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引导语: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韩愈《答李翊书》就是一篇关于文章写作教育文章,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 【查看全文】
3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师说》中闪烁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 【查看全文】
4 韩愈《马说》优秀教案引导语:韩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这篇文章即使到现在仍然有非常先进的现代意义,下面为大家分享一篇韩愈《马说》优秀教案。 【查看全文】
5 韩愈师说中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关于教师问题,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其中不少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师仍有借鉴意义,并为当今教师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 【查看全文】
6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阅读答案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是送友人严谟离开京城长安,去当时还是边远偏僻的桂林做官的作品,说桂林远胜仙境,是鼓励友人赴任。诗虽无一字言送别,但宽慰之意,送别之情,自在言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