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汉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5-03-12 00:00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作品评述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 “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 “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相关阅读
1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李白 【其一】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借问久疏索,何如听讼时?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应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 【其二】 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 【查看全文】

2 李白的借酒浇愁诗句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多好饮酒,文君当垆、曲水流觞、酒中八仙等典故,都与酒有关。尤其是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借酒浇 【查看全文】

3 《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 【查看全文】

4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全诗翻译赏析

《赠书侍御黄裳》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 【查看全文】

5 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公元七六〇年,李白泛舟于寻阳(即浔阳,今江西九江)的彭蠡湖(即鄱阳湖),作此诗寄给友人黄判官。诗中主要描写彭蠡湖的风 【查看全文】

6 李白《独漉篇》全诗赏析

独漉篇 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