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诗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这首诗大约是青年李白在此山中大明寺习读时所作。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绘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犬吠水声中”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语气明白如话,景色秀丽如画。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也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着色外,还点明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不时有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渲染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足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衬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联想到诗人距离道院还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 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表现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以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从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相关阅读
1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全诗翻译鉴赏
《江夏别宋之悌》此诗情调悲切,大概为公元732年(开元二十载)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赴交趾(今越南河内)贬所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查看全文】
2 《赠汪伦》李白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 【查看全文】
3 李白《陌上桑》全诗翻译赏析陌上桑 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 【查看全文】
4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翻译及原文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 【查看全文】
5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早期作品。此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南到双流城,东至三峡。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 【查看全文】
6 李白《示金陵子》唐诗译文及赏析《示金陵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金陵女子娇柔艳美的情态和诗人啸傲林泉的生活。 示金陵子⑴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闻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