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锦城散花楼》全诗赏析与注释翻译

发布时间:2015-04-08 00:00

  《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早期作品。此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南到双流城,东至三峡。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情。

  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②。

  飞梯绿云中③,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④。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释:

  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②珠箔:即珠帘。

  ③飞梯:即高梯。

  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三峡:瞿唐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处。

  双流:指郫江、流江(锦江)都流经成都。

  锦城:即成都。④散花楼:在成都摩呵池上,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五言古诗《登锦城散花楼》是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李白二十一岁游成都时所作。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这两句写春日成都的景色——双流绕经成都,春水为锦城增添了浓厚的春色;晚间下了一场雨,江水涨满,顺流而下,直趋三峡。诗句把雨后成都景色写得逼真而又形象。

  译文:

  早晨的太阳,照射着成都南郊的散花楼。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隐约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此时此际,置身楼头,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了。

  创作背景:

  《登锦城散花楼》一诗是李白在公元722年(开元十年)重游成都时所作,时年22岁。

  赏析: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

  历史评价:

  这首诗是李白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相关阅读
1 李白《横江词六首》赏析

横江词 李白 【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横江西 【查看全文】

2 李白轶事典故

姓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 【查看全文】

3 李白写的诗有哪些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查看全文】

4 李白《行路难》审美赏析

【作者简介】李白外文名:Li Bai别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国籍:唐代民族:汉出生地:碎叶城/绵州出生日期:701年逝世日期:762年个人背景职业:诗人、供奉翰林毕业院校:不明 【查看全文】

5 望天门山 李白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 【查看全文】

6 《江夏赠韦南陵冰》李白

江夏赠韦南陵冰 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 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 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 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