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15-08-20 00:00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对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五花马”,历来众说纷纭。例如,中华书局195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五花马”为:“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中华书局2006年版《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五花马”为:“指名贵的马。唐开元、天宝时,好马的鬃毛都被剪成花瓣形,三瓣称三花,五瓣称五花。”1979年版的《辞海》(缩印本)解释“五花马”为:“毛色斑驳的马。一说,剪马鬃为五簇分成五个花纹,叫‘五花’。”1979年《辞源》(修订版)第一卷解释“五花马”为:“唐人把马骢剪成三簇的叫三花,剪成五簇的叫五花。”综上可以看出,关于五花马有三种解释:一是名贵的马;二是毛色斑驳的马;三是将马鬃剪成五瓣的马。在这三种说法中,前两者最为流行,第三种仅作为一种说法而存在。

  针对五花马的研究,孙机认为:“唐诗中所谓五花马,一般可能不是指剪鬓,而是指马身上旋毛的纹理。”(孙机:《唐代的马具与马饰》,《文物》1981年第10期,第82~88页、96页)吴琦松在博客中发表了《五花马考辨(上中下)》,文中详细地梳理了从古至今学人们对五花马的解释,归纳起来不外乎上述三种说法。吴琦松在文章最后认为:“唐代流行将马鬃剪为三簇的‘三花马’,但至今没有可靠证据能够证明唐代有将马鬃剪成五簇的‘五花马’;所谓‘毛色呈五种花纹’和‘毛呈旋花状’的马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仅仅是因为人们对‘五花散作云满身’等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想当然而已;唐人所谓‘五花马’,指的是当时比较名贵的青骢马,这种马因身上的毛色呈五瓣花状而得名。又因这些花纹像浇铸没有錾开连在一起的古钱而称为‘连钱’,或者叫‘五花连钱’。”从吴琦松的文章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他认为五花马是当时比较名贵的青骢马。

  一、关于“花马”

  “花马”是指将马颈部的鬃毛进行修剪,形成花瓣状,然后根据其数量称之为“一花马”“二花马”“三花马”等。据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三花马”条云:“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旧有家藏韩干画《贵戚阅马图》,中有三花马,兼曾见苏大参家有韩干画《三花御马》,晏元献家张萱画《虢国出行图》中亦有三花马。三花者,剪鬃为三辨(校,汲本作辫)。白乐天诗云:‘凤笺书五色,马鬣剪三花。’”据秦俑考古队发表的《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可以考证:从时代上看,这种将马颈部鬃毛进行修剪的做法至迟在秦代已经出现,如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二号铜车马的御马就为一花马。

  据孙机的《唐代的马具与马饰》可以考察,汉代的画像砖上也常见一花马和二花马,但不见三花马。如河南洛阳出土画像砖上的二花马(《中国画像砖全集·河南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12页)。到了唐代,则主要流行三花马,而且三花马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类是突厥系统,主要以唐太宗昭陵的浮雕六骏为代表,马颈部的鬃毛剪成弯刀状(《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与其相似的三花马在阿尔泰地区6~7世纪的突厥岩画中可以见到([日]角田文卫:《世界考古学大系》,东京平凡社1962年版,第152页);另一类三花马的颈部花瓣则呈方块状,如唐乾陵神道两侧的仗马,陕西西安唐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三花马(《中国历史博物馆——华夏文明史图鉴(第三卷)》,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以及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三彩三花马([日]后藤树茂:《世界陶瓷全集》,东京小学馆1976年版,第230页,图版192)等。

  这些将马的鬃毛修剪成比较平齐的方块状三花样式,是中国传统的“花马”形式。同时,在一些画作中也绘制有三花马,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两个人所骑乘的马匹颈部即为三花马,但与考古发现的三彩三花马以及石雕中的三花马有所不同,画中马匹的三花上端呈圆弧状(赵超:《唐马英姿展风神》,《大众考古》2014年第3期,第60~65页)。总而言之,目前图像资料中所见的唐代花马的确以三花马为主,也有个别的一花马,如陕西西安唐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一花马(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页)。而五花马的相关图像资料在笔者撰写本文之前一直未引起学界注意。

  二、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考古学证据

  正如前文所引吴文云“至今没有可靠证据能够证明唐代有将马鬃剪成五簇的‘五花马’”,所以,对于将五花马解释为马鬃剪成五簇的说法,学界往往是将信将疑的,或者总是将其作为一种说法而谨慎对待。说到底,最关键的是五花马没有“一花马”“三花马”那样众多的图像资料作为支撑,所以对五花马的解释比较模糊,莫衷一是,自然也就不敢肯定。

  近来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件唐代执壶上的贴塑图案装饰中有五花马图像(《介绍几件陕西出土的唐代青瓷器》,《文物》1960年第4期,第48页)。该执壶于1955年出土于西安韩森寨唐墓,从壶的形制和装饰来看,应该是唐代长沙窑的产品。五花马的形象以模印贴花的形式装饰于执壶腹部,骑在马上的人物似持盾舞剑,马颈部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瓣花状,与三彩三花马以及石雕三花马的三花非常相似,只是较为密集而已。因此,笔者推断这种马的形象即为人们苦苦寻找而不得的五花马形象,这也是目前所见的唯一可以确认的五花马图像资料。这件五花马实物资料的发现,为以往学界认为的五花马就是将马鬃剪成五瓣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支撑。通过对执壶上的图像资料仔细观察,可知骑于马上的人物在表演,与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舞马衔杯银壶上所装饰的舞马(韩伟:《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应该类似,均属于经过特殊训练的珍贵马匹。这似乎可以说明,由于唐代的五花马与舞马一样,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演且比较珍贵的马匹,在一般的图像资料中也就比较罕见。从李白诗歌中“五花马”一词,又可知当时人们是了解这类五花马的,所以李白在诗歌中将“五花马”与“千金裘”相对应。

  据此,大体可以推断: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应该是指将马鬃修剪成五个花瓣的马,而不是指其他。从考古发现的“一花马”“三花马”“五花马”图像资料的数量和比率来看,五花马在唐代的各类图像资料中的确极为罕见。主要原因是三花马作为贵族的骑乘,往往招摇过市,为艺术家或者工匠们所关注,而五花马是仅用于特殊场合表演的马匹,两者在数量上和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机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五花马显得尤其珍贵。与同时代的诗人多咏三花马不同,有着非凡想象力的诗人李白一语惊天,以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演的珍贵的“五花马”与“千金裘”相对仗,不仅说明他对将马鬃修剪成五瓣的五花马情有独钟,而且也认为这种马的确非常珍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解释应该为:将马的颈部鬃毛修剪成五瓣花形状的马,与当时的舞马一样,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演且极其珍贵的马匹。同时,在考古发现的唐代图像资料中,这类五花马极为罕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花马在当时的确属于贵重之物。所以,李白也就借用其与“千金裘”相对仗了。如果将其引申为珍贵的马、宝马、良骥之类,不仅顺理成章,也是无可厚非的。


相关阅读
1 李白《望黄鹤楼》译文及赏析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 【查看全文】

2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下面一起来看下! 子夜吴歌四首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 【查看全文】

3 读李白的诗有感作文1000字

就政治而言,仕途并不适合李白去涉足,我读李白的诗有感作文。因为这位“酒中仙”的诗人所质是他人少有的。而诗人气质愈浓愈重,在政治上就越不会成熟,即便在智慧和情感上他 【查看全文】

4 李白《赠钱征君少阳》全诗翻译与赏析

赠钱征君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 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 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 犹可帝王师。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这两句是说,钱少阳 【查看全文】

5 李白写的春天的诗句

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是关于李白写的春天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李白写的春天的诗句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唐】李白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 【查看全文】

6 李白《雉子斑》全诗翻译赏析

雉子斑(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⑴) 唐李白 辟邪伎作鼓吹惊,雉子斑之奏曲成,喔咿振迅欲飞鸣⑵。 扇锦翼,雄风生,双雌同饮啄,趫悍谁能争⑶。 乍向草中耿介死⑷,不求黄金笼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