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长相思·其二》赏析与翻译

发布时间:2015-03-30 00:00

  长相思·其二

  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解:

  1、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2、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

  3、蜀琴句:旧注谓蜀琴与司马相如琴挑故事有关。按:鲍照有“蜀琴抽白雪”句。

  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王琦注云:“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蜀桐实即蜀琴。似古人诗中常以蜀琴喻佳琴,恐与司马相如、卓文君事无关。鸳鸯弦也只是为了强对凤凰柱。

  素:白色的生绢。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这几句是说,日色已尽,雾蔼升起,月出东方,其白如绢,闺中思妇,思念征夫,愁而难眠;赵瑟初停,蜀琴欲弹,想起当日恩爱夫妻,团圆好合,而今天各一方,久思不归,何其愁也。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写景引出情思,三、四句全写情。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评点:

  《长相思》的第二首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爱人的深情怀念。

  全诗以春花起兴。头两句只有十四个字,却意境无穷:日色将尽,花朵中仿佛蒸腾着缕缕幽烟。黄昏过后,晚月升起,女主人公对月凝思,心绪不平,难以入睡。

  三、四句对仗工整,用琴瑟的声音表达相思之情。“赵瑟”与“蜀琴”相对,古代赵国妇女善于鼓瑟,故称瑟为赵瑟;蜀中有桐木适宜做琴,故称琴为蜀琴。据传,司马相如曾用蜀琴挑逗卓文君。“凤凰柱”与“鸳鸯弦”相对,因为凤凰和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这两句暗示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

  五、六句续写上文,写女主人公想将满心的相思寄托在婉转的曲子中,由春风带给远方的爱人。但她不知道春风能否带去她的情意,于是发出“忆君迢迢隔青天”的感叹。而她昔日那对顾盼生辉的“横波目”也变成了今日的“流泪泉”,说明两个人分开后女主人公经常暗自哭泣。

  结尾两句中,女主人公娇憨地说:“如果你不信我为你思断肝肠,那等你回来看看我镜子中的憔悴容颜就知道了。”其天真、顽皮的样子被诗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本诗弄琴托情,望月起思,缠绵动人,和“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

  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相关阅读
1 李白《巴女词》全诗翻译赏析

巴女词 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译文: 三峡急流如箭,三峡行船若飞。 这次要去三千里外经商,多少年你才能回家? ①巴水句:巴地的长江水流经三 【查看全文】

2 李白《侠客行》赏析

侠客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 【查看全文】

3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想象奇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清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素有诗仙之称。他经 【查看全文】

4 《古朗月行》 李白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 【查看全文】

5 李白《上留田》全诗翻译赏析

上留田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 【查看全文】

6 青年李白,暮年杜甫

李白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合称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最近他老人家爆红网络,杜甫很忙走进大众生活。故借此篇与大家共议其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