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说课课件

发布时间:2015-06-18 00:0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孟浩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探索孟浩然精神世界的散文。作者以深深的挚爱,独特的视角,把孟浩然写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文章共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重点写出孟浩然的一个“一致”,通过三个“一致”,写出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孟浩然。首先,作者通过可以见到孟浩然的古人对孟浩然的描绘,认为孟浩然的体貌特征和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都给人留下“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骨貌淑清”“精朗奇素”的印象。其次,作者强调孟浩然极端热爱故乡襄阳的山川大地。襄阳的先贤庞德公,汉阴丈人等隐士的高洁品格给了孟浩然启示,他们的精神感召了孟浩然,孟浩然的隐而不仕是对襄阳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最后,作者写到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认为孟浩然诗的特点即在其“平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教学目标: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作者闻一多和诗人孟浩然的生平,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其中重点是把握作者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的内涵;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迁移领悟的能力。对本篇文章而言,就是通过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加深理解孟浩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德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本文的前两个“一致”,比较好理解。但最后一个“一致”中,有一些知识和见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它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⒈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⒉文中说到孟浩然诗“淡到看不见诗”,突出了孟诗的特征是平淡。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平淡和诗歌评论中的平淡显然不是一回事。

  ⒊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认为“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而由于文字简略和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原因,“庄子的道理”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认为,弄懂了以上三点,也就懂得了全文的内涵。由此,我在教学中把这三点作为重点也是难点来处理。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文化随笔,有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隽词妙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品味涵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对作者的观点,对诗人的人品与诗品做到意会神通。

  2比较法。本课中,作者有一些颠倒翻新的说法,看似无理,实为妙论。通过与其他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对作者的观点和孟浩然诗作的风格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容易并能加深理解。

  3讨论探究法。本课难点比较多,而且历史上对孟浩然的评价并不一致。本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学术论文,因为它在行文时语言不追求严密,甚至有夸大之处。因此学生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通过讨论探究,丰富见解,也能在观点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并背诵以前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其中《春晓》这首一经入耳便永难忘记的精品让我们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孟浩然。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盛开的花园,孟浩然的诗歌就如同这座花园里一阵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静谧中听到的竹叶上露水滴落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孟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句子。)那么是什么让孟诗有着如此独特的气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导入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师生齐诵为进入课文情境做准备。)

  2了解作者和诗人孟浩然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性先自邹鲁,家本重儒风”“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后归襄阳,漫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曾入时任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幕府,不久返故居,直至终老。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共写到了孟浩然三个方面的“一致”。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据此分析文章的结构。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三个“一致”,其一是孟浩然的体貌特征与精神世界的“一致”,其二是孟浩然与故乡人文精神和历史传承的“一致”,其三是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理出了这个头绪,便看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或四个部分。(文章最后两段可以看作是对第三个“一致”的延伸,也可以独立为一个部分。)

  (2)请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概括孟浩然的相貌。

  (3)齐读第二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浩然的人生选择与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

  (4)教师示范朗读第三部分。并请学生思考:孟浩然归根结底是一位诗人。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4探究阅读

  (1)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早寒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词语解释】 木落:树叶脱落。 家:居住。 看:守望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唐诗《春晓》教学设计

吟诵展示课《静夜思》、《春晓》教学设计 一、 导入: (配乐)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又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的资料简介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也比较单一。 生平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诗《春晓》教学反思

《春晓》是语文版教材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对于这首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我的小时候,我们会恶搞这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早寒江上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