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终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卷一)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乐美,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浩然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田园诗的特点浅析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后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多在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身处其中的愉快,语言朴素而有韵味。白描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出他的田园诗清新淡远,朴素宁静的特色。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 【查看全文】
3 分析孟浩然诗的淡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但蕴含的感情却是浓郁的。下面一起来学习看看! 淡是孟浩然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诗风简淡、雅淡,闻一多先生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送辛大之鄂 【查看全文】
5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赏析: 此诗写诗人 【查看全文】
6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上张丞相》赏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