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和西方的美学理论中,诗与画的关系都是普遍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诗歌为主体的角度来讲,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美”的问题。在唐代,关于“绘画美”的研究达到了顶峰,本论文从三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孟浩然的田园诗的“绘画美”的问题,并且把孟浩然的田园诗与陶渊明、王维作了比较,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阐述了孟浩然田园诗在诗歌史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孟浩然;田园诗;绘画美
诗画本一体。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有许多理论都把诗与画相提并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如贺拉斯的“诗原如画”、苏轼的“诗画一律”。 北宋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一般来说,诗与画都是用来言情状物,只不过,画是以线条、色彩为媒介,诗是以文字、韵律为载体。的确,文学和绘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常常说,欣赏某人的作品就好像欣赏一幅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盛唐时期,王维是把诗与画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一位作家,后人评价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鉴于原因,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画家。他在写诗时,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使诗画溶于一体。而盛唐的另一位诗人孟浩然呢,虽然不能像王维那样亲笔作画,可以借鉴实际的绘画经验,但是他多年过着隐居生活,游走于山水田园之间,耳濡目染,他所作的诗歌就自然不可能与画了无关系。贺贻孙在《诗筏》中就指出“诗中有画”并不为王维所专有,孟浩然也有。说明孟浩然的诗当时就已入画。论文探讨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绘画美,众所周知,中国田园诗是以自然风物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其产生引导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在之前,虽然也有不少诗人写过田园诗,但是田园诗真正始于盛唐诗人孟浩然,并且在盛唐时期,田园诗的“绘画美”表现得比之前的每个时期的更加完美成熟。其实,在孟浩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田园诗所占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在这不多的田园诗中却展示了一位隐者的浪漫,描绘了南国农庄的秀美风光,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时代气息,呈现出田园诗模式的转变。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作家。他诗歌的自然和亲切、恬静闲适且浑然天成,就来自于乡村生活的淳朴、农村风光的优美、友谊的朴素深挚、做客农家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一往情深。
所谓田园诗,顾名思义,它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苏轼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精当的指出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但是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也有这方面的特征,却常常被忽视,如孟浩然诗中的“绘画美”就很少见人论及。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一、孟浩然田园诗“绘画美”的表现
孟浩然的诗常常是以山川景物为素材,以艺术地再现自然之类为旨趣,赋予了山水景物、自然风光独立的审美价值,像《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写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笔法则侧重于主观感受的描写,以淡化的意象取胜,取材于日常的生活感受,多写山村田园间游览时的意境,包括女人的友谊,独居时的惆怅之情,呈现出清旷的境界,如《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孟浩然就以这样的文字、韵律来言情状物,“一切景语皆情语”,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为读者表现了自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美”。其诗的“绘画美”就表现如下:
(一)色彩淡雅而有味
文学作品的色彩美,从绘画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诗人在诗中的取色、配色之美。田园诗是以自然风光和农村风光为主要对象,大自然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也多彩多姿。而绘画讲究的是着色,诗歌也讲究设色。如此对比起来,不外乎就是色彩丰富和清淡素雅。孟浩然的诗则是以清淡,素雅为突出特点,也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刘辰翁云:“孟诗如雪,虽淡无色彩,不免有轻盈之态”。语言质朴淡雅,不做任何修饰。例如《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这首诗的色彩淡素,但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孟浩然用淡笔随意一挥,几乎把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就出来了。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然而“近”与“闻”则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望”而不即,悠然神远。
孟浩然的田园诗,以《过故人庄》为代表: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是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前两句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的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而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娓娓道出的是乡村生活的淳朴、农村风光的优美、友谊的朴素深挚、做客农家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一往情深。色彩之美最讲究的就是自然和谐,在这首诗中,色调和谐、意境开阔,在艺术表达上,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和亲切,一切恬静闲适且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由此而生。
(二)构图巧妙,物与物的搭配形成空间
中国画历来重视构图,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大小、远近、疏密、虚实、俯仰等关系的处理。孟浩然就非常注意这之间的搭配组合。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尽收近景,写村庄被绿树环绕四周;下句则将视线引开,写郭外的青山于远处依依相伴,使得画面有近有远,有疏有密,尽显层次的变化。例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羁旅之思的诗。全诗露出了一个“愁”字,但它却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这也就表现了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色。诗的第一句中“移舟”与“泊”字就是说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脓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则是就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而第二句中的“日暮”承上句中船需要停宿的原因,同时又是“客愁新”的原因。第三句写日暮时刻,“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为读者展现的则是夕阳照在地平线上,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的这样一幅景象。此句中的“近”又与最后一句中的“清”也相互依存、相互映衬。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平淡无奇的词汇,构成了一副雅致的山水图,这水墨画般的环境里萦绕着的一缕淡淡的乡愁。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绘画美。代表作《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篇怀念友人的作品。诗人登山怀友,隔着山遥望,不能想见,而久久心生忧愁。全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而那村人、渡船、远树,都描写得清新自然,与诗人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还有那山村,大雁,江畔的船只,相互搭配形成了一远一近,生动而谐的空间。诗中有画,感人至深。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诗歌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春晓《春晓》几乎是人人能诵,它已经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还是要欣赏它,你知道吗?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赏析及翻译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 解题: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唐诗《春晓》说课稿一、说班级情况 二(1)班共有学生47人,他们爱读古诗,有的学生能背诵五十几首。我感觉学生背古诗不吃力,一会儿就能背一首,只是在理解诗意上 有点难度。还有,有的古诗学生虽然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代表作过故人庄是孟浩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下此首诗歌其中的滋味。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