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襄阳人氏,他的诗被王维看好,例如他一首诗有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维经常吟咏,还情不自禁按着节拍赞好。
王维待诏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来商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唐玄宗来王维处所,孟浩然惊愕得藏伏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闻玄宗,玄宗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何惧而匿?”因此,孟浩然便被召见。
玄宗问他:“你带得诗来吗?”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玄宗说:“那你就吟咏一首。”孟浩然拜谢后,便念起诗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就是归隐之作《岁暮归南山》。玄宗听了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进,奈何反有这样的诗作!”因此让人放他回南山。一生不得仕进。
孟浩然是一个颇有才气的诗人,在开放的盛唐时代,无论是仕进的那个部门,都应当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机遇又让他遇上了唐玄宗,他先是吓得钻床脚,胆小如鼠,继后玄宗又欣然叫他吟诗,却一下又怨气上来,胆大包天。胆大与胆小,判若两人。
我们不去追究史载本身,我们要说的还是孟浩然,究竟是神经作怪,还是要考考唐玄宗的宽容度和开明度,于是就当面“闹情绪”,念起他那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结果情绪闹出格了,真的应了那句“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在梦寐以求的仕进途上,永归南山寂寞一生。
我们不去追究唐玄宗的气量问题,值得世人警惕的倒是:“闹情绪”是随便闹不得的。
相关阅读
1 浅析孟浩然诗中的女子形象
孟浩然现存260余首的诗中,有关女性主题的诗歌只有6首。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6首诗中,孟浩然成功的塑造了6个形象鲜活又各有千秋的女子形象。 孟浩然,唐代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查看全文】
2 王维与孟浩然隐逸思想的迥异及原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与孟浩然,受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影响,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 然而其隐逸思想存在着差异,这与二人的阅历、心态、性格等的不同有 【查看全文】
3 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导语: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通过诗歌表达隐性志向。《夜归鹿门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 【查看全文】
4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阅读答案《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 【查看全文】
5 从《夜归鹿门歌》诗词看孟浩然的隐逸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通过诗歌表达隐性志向。《夜归鹿门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隐居不仕的原因孟浩然有比较明显的用世之心,也有良好的入仕条件,但他布衣终生,这在盛唐诗人群体中显得比较独特。 孟浩然的诗歌,其中《夜归鹿门歌》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两首诗表现了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