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潭作》由孟浩然所作,诗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万山潭作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释】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又,晋杜预刻二碑记功,“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晋书·杜预传》),则万山潭,即其沉碑处。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沿月:月下顺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译文】
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
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座万山。
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
【赏析】
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显安闲,并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 “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
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全诗赏析
《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写在鄱阳湖中远望庐山的情景。开篇写因天风将至,舟子将船泊子湖中,接写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田园诗的特征孟浩然是继陶渊明后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多在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身处其中的愉快,语言朴素而有韵味。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过融上人兰若》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 【查看全文】
4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导学案教学目标 :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 【查看全文】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作品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24首。。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诗的淡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但蕴含的感情却是浓郁的。本文拟从取材立意、叙述手法及语言等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淡。 淡是孟浩然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