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鉴赏

发布时间:2016-05-24 00:00

  导语: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2、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审美赏析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是一首送别诗。杜十四即杜晃,他是一位进士,排行第十四,所以称他为杜十四。而今,孟浩然的朋友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杜甫为他送行而写下这首诗歌 【查看全文】

2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诗歌鉴赏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之七绝,往往 【查看全文】

4 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导语: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势必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求仕并非他交友的主要意图,他一生对 【查看全文】

5 揭秘孟浩然之死的内情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 孟浩然(689年-740年),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 【查看全文】

6 古诗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