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如人生,人生如诗,虽然孟浩然与王维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因其人生轨迹的不同,写出的诗歌也风格迥异。
在唐代诗歌中,王维与孟浩然两位大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而自成一大流派,名为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风以“清雅”、“冲澹”而著称,被世人称为“王右丞体”、“孟浩然体”,合称为王孟体。
说起田园诗,就不能不提到陶渊明,这位中国田园诗的创始者,也被称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辞官退隐,躬耕陇亩,过着物质极为匮乏的生活,却仍保持着高洁的品性,不屈的人格。他的人生正如他的诗歌一样,朴实无华,却浑厚醇香,而他本人也正像他笔下的菊花,凌霜盛放,傲立寒风。元好问说他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可谓是一语中的。他是真正的隐士,他写的田园诗从一开始就立于巅峰之地,无人能及,让后人惟有“高山仰止”之叹。
从陶渊明之后,历代诗家对山水田园诗都推崇备至,一再拓展。而孟浩然、王维的田园诗汲取了各家之所长,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与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双峰并峙,成为盛唐的两大诗派。
孟浩然,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襄阳人,家有薄产,自幼好学。他从青年时就因仰慕汉代的庞德公,而与友人同隐于鹿门山,但这不并能说他就是一个完全崇尚道家思想的人,确切地说,在他身上,兼有儒、释、道、侠、隐等多重思想。
玄宗开元五年,即公元717年,他南游洞庭湖时,向时任岳州刺史的张说献诗一首,以求举荐。可见他也怀有儒家“出世”的思想,希望能干出一番丰功伟业。
他在赠张说《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一诗中,如此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写得气象万千,势吞千里,尤其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为后人所称赞。而最后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则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
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冬,他赴长安应进士举,次年考试落第后滞留长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人,一次赋诗作会中,孟浩然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语惊四座,令众人搁笔不续。他的名气从此大增。至年冬,他返回襄阳。六年后,在友人韩朝宗的帮助下,再次赴京师求仕,未果。
公元737年,张九龄被罢相,贬至荆州任长史时,孟浩然毅然从其门下,署为从事。不久归隐。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除了两次入京求仕以及到张九龄的幕府中一度任事之外,没有什么功名和官职,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平淡的隐逸生活中度过的。
但王维就不同了,王维的一生可谓是繁花着锦,灿烂辉煌,虽然他在晚年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但纵观其一生,过得还算相对闲适和舒坦。他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公贵交往,有人说他是京城诗人,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他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他的名与字合起来是“维摩诘”,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居士,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王维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即离乡赴京,谋求政治前景。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出仕为太乐丞,这在当时是正五品的官职,负责朝廷礼乐方面的事宜。同年秋,因太乐署中舞黄狮子而受累迁连,被贬为济州司曹参军。开元十四年(726)春,自济州离任,到淇上为官,不久弃官隐居淇上。三年后回长安闲居,开元二十一年(732),张九龄为相时,王维向他作《上张令公》诗,求其引荐。
先隐居而后出仕,在唐朝,是一种以退为进,扩大名誉的手段,为谋求官职,先给自己造声势。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之举。
如《新唐书》中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先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终南捷径”一词由此而来。
从天宝初年到安史之乱(742-755)这一期间,王维一直在朝中做官,由从七品的左补阙一直升迁到从五品上的吏部郎中。这一时期,他也亦官亦隐,先是隐居在终南山,后来又生活在蓝田的辋川别墅。他的田园山水诗多是写于此一时期。
安史之乱之后,王维不幸落于贼手,被迫任了伪职。战乱平息之后,下狱。但较为幸运的是,因被俘时他曾作《凝碧池》一诗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再加上其弟王缙请求削籍为兄赎罪,而得到唐肃宗的宽大处理,没有被定罪,仅仅是降为太子中允,后又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晚年他虽想退隐,但再也没有回到辋川别墅。《旧唐书》中说,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他真的是人如其名,成了真正的维摩诘了。
从这两人的一生经历来看,孟浩然一生如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之间,游历于江河之上,他虽然也曾在官场之外留连,也曾胸怀济世安民之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世外桃源,终身布衣,他的归隐是真隐,他也是真正的隐士。
而他的这种人生路程是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性格率真耿直,不喜趋迎逢承。因为无欲无求,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布衣的兀傲和隐士的清高。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孟浩然的第二次入仕未果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仅仅为了与故人饮酒而耽误了前程。在他人看来,也许认为这无法理解,但这件事发生在孟浩然身上,却能让我们一睹他洒脱不羁的真性情和桀骜不驯的独特个性,他蔑视富贵,遑论功名,淡泊名利,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他深得李白的赞赏,李白一首《赠孟浩然》,世人皆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冠冕,白首卧松云。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抑,徒此揖清芬。”短短四十个字,把孟浩然风朗神秀之态勾勒出来。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两人相见甚欢。适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但因友人远道来访,他欣喜难禁,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
率性耿直的孟浩然,终是死在了自己的真性情上。
相比于孟浩然,王维的隐逸就有些不真实。他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上度过,虽有几次贬谪和挫折,但还是一路升迁,官至四品。张九龄被罢相后,他也曾一度对仕途心灰意冷,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这样既不失荣华富贵,又不失隐逸之乐。所以他不是真正的隐士。尽管如此,但他依然是一个高雅之士,身陷红尘却不流于世俗,高处庙堂之上却依然不失恬淡之心,他的诗歌成就在孟浩然之上,而且他还在书法、绘画上均有相当高的造诣。在唐代的绘画史上,王维是南宗的开派大师,他的诗,最醒目的特征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因为一生笃信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佛理与禅机,山水意境之美已超出自然山水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是他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也给他带来了“诗佛”的美名。
屈原在《渔父》中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诠释这一思想的过程中,王维算是给我们竖立了一个最好的典范,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孟夫子,一生逍遥自在,不假他求,于沧海之中笑傲江湖!
相关阅读
1 《自洛之越》孟浩然鉴赏
《自洛之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既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刻划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洛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自洛之越》译文及赏析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译文】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无成。 去吴越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字浩然原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田园诗有什么特点读孟浩然的田园诗,大家知道孟浩然田园诗有什么特点呢?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从此开了田园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 【查看全文】
5 探析孟浩然隐逸情结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亦是后世隐逸之士竞相模仿的对象。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2]。史册对孟浩然着墨不甚多,但都不避其隐之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 宿建德江导语:《宿建德江》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