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咏菊意味

发布时间:2017-04-06 00:00

  菊花是《过故人庄》这首诗的灵魂,诗中的菊花具有隐者的超脱和人的灵性。具体的看下文!

  孟浩然爱菊。他的田园诗中涉及到菊花的有五首,《过故人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也最能体现孟浩然的情怀的一首。《过故人庄》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所写: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菊花的出现是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看似只是一种自然的故人之间约定,好似和咏菊无关,可如果看看历史中真实的孟浩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中那含而不露的咏菊意味了。孟浩然四十岁进长安,应进士不第,后又因“不才明主弃”(《岁末归南山》)触怒玄宗,以至终生仕途黯淡,平生抱负难酬,于是他便将兴致彻底转向山水之间,后虽入了张九龄的幕府,或许因为此非其志所在,时日不长就又飘然而去了。纵观孟的一生经历,虽初有入世之愿,但最终彻底走上了出世之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隐者。

  由此可见,菊花是《过故人庄》这首诗的灵魂。和梅、兰、竹一样,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特殊象征意味。因为它有百花凋谢时傲然独放,花期过后败而不落的精神,故而被中国诗人赋予了临霜绽放、清操独标的品格。它的这种独特品性,在文人笔下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显得更为人性化,因而也就成为了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自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它就不断地被中国文人热情地歌颂着,例如,李世民(“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李白(“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王安石(“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文天祥(“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朱元璋(“忽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上黄金甲”)、曹雪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等人,因境遇和身份的不同,对菊花寄予了各个不同的情思,使得菊花之执著、清傲的形象和品格更为美好、丰富,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使菊花具有了隐者的超脱和人的灵性。

  从隐者的定义出发,孟浩然和陶渊明都是神如菊花的,但二者之间的区别却也显而易见。陶的诗多外露清寒之姿,内含清苦之意,虽自然,终有不平无奈,读来总给人以隐痛和惆怅的感觉,透出魏晋时期凄怆的气息。陶诗之所以如此,那是朝政时局的黑暗和自身政治理想相矛盾造成的。先是因门阀制度形成的不平等,让他受人歧视,以致不堪为吏,后又分别受惑于桓玄、刘裕,让他彻底对当时的政治绝望,故而在“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归田园居》其五)后,产生了“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同上)的轻松,进而产生了“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哭夕短,已复至天旭” (同上)的欢愉。但无论是轻松也罢,欢愉也罢,其底色毕竟是“怅恨”。

  而孟浩然的诗,则让人能感受到一种从容不迫、大度自然、恬淡祥和的盛唐气象。在孟诗中常多“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秋登南山寄张五》)的欢娱。对此林庚先生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六朝人的生活是隽永的,唐人的生活是活泼的。前者是深刻,后者正是浪漫与健康。”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陶、孟之间的本质区别。另一个原因在于二人生活质量上的差别。陶渊明的生活无疑是清贫的,故有《咏贫士七首》之叹和《乞食》之悲。而孟浩然的生活则是不用煎熬于肚子的问题,在他的一些诗中,我们可以听到牢骚和愤懑,但绝无饥寒之哀和“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咏贫士七首・其四》)的凄惨。总之,虽然二者都是因政治的失意而彻底地走上隐逸之路,二者诗的风格在许多地方也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菊花的爱是不一样的:前者爱得深沉,后者爱得从容,前者是“道”的追求和维护,后者则是生活化的自然意兴的表达。

  正因为如此,作者在《过故人庄》中,不加雕饰地流露出“就菊花”,也就显得异常恬淡自然和不露痕迹了。其隐逸思想也以一种彻底生活化的方式,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并且达到了一种神形兼备,内外统一的物我(菊我)两合、物我(菊我)不分的境界。这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说唐诗》中评价的那样:“孟浩然可以说是能在生活与诗两方面足以与魏晋人抗衡的唯一的人。他的成分是《世说新语》式的人格加上盛唐诗人的风度。”

  附:《过故人庄》赏析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 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 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 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 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 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全诗赏析

《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写在鄱阳湖中远望庐山的情景。开篇写因天风将至,舟子将船泊子湖中,接写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 【查看全文】

4 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故事

此时一去,何时才能再相见啊!下面请欣赏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安陆(今湖北安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山水诗《终南山》赏析

【作者简介】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 【查看全文】

6 王维与孟浩然隐逸思想之迥异及原因

导语: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与孟浩然,受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影响,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 然而其隐逸思想存在着差异,这与二人的阅历、心态、性格等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