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全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08-19 00:00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原文: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赏析:

  李儋是作者的好友,也是一个诗人。作者和他酬唱的作品很多,在《寄别李儋》一诗中说:“宿昔同文翰,交分共绸缪。”可见彼此的友情很深。

  唐德宗贞元初年,作者任苏州刺史,收到李儋的来信,说要来苏州看望他,他看了信很高兴,便写了这首七律来答复友人。

  诗一开始,便用质朴的语言,亲切地叙说别离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从去年春天花开时节分别写起,说到今年又见花开,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中间四句,转述自己的情况。“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意思是说:宦海风波多,升降浮沉,吉凶祸福,无法以自料。春色虽好,怎奈心情郁闷,只好独卧床榻,借睡眠以解忧。这两句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处境不佳,内心烦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归田里。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也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

  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

  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又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诉痛苦心情,反映了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诗人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他刚到苏州刺史任上,就接触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疾苦深感不安:“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始至郡》)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他自己却无法有所作为,令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了,于是就想到辞官归里。

  在封建时代,象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不少, 但象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注释译文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望族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送杨氏女》中的哭嫁婚俗分析

韦应物《送杨氏女》是一首不同于常规的送别诗,诗歌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送亲图,父女三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相泣不能自已,所体现的即是哭嫁这一中国古老的习俗。 一、哭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闻雁》创作背景

引导语:《闻雁》是韦应物所作的一首诗,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闻雁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送常侍御却使西蕃》鉴赏

作品介绍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9卷。 原文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 作者:唐·韦应物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阅读题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全诗如下: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