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原文: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陽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赏析:
韦应物曾客游广陵,此间与元大校书过往甚密,友情颇深。代宗广德元年(763),韦氏被任命为洛陽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陽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陽人,残钟广陵树”
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试想: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诗词风格
韦应物是著名的唐朝诗人和文学家,为官30余年,清正廉明,期间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其作品风格独特而受到了人们的喜欢。 据《韦应物集校注》统计,韦应物诗歌共五百四十八首,其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阅读答案引导语: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苦。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 【查看全文】
4 送杨氏女 韦应物引导语:《送杨氏女》是诗人韦应物送女出嫁时所作的诗,表达自己伤别的心情。诗情真挚,引人泪下。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浪子回头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诗风清淡,有着浓厚的隐逸思想。 苏州人素来被认为是含蓄而低调,所以,称赞一个人,哪怕心里有万分感激,也不太会敲锣打鼓地张扬的,在他们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赋得暮雨送李胄⑴ 楚江微雨里⑵,建业暮钟时⑶。 漠漠帆来重⑷,冥冥鸟去迟⑸。 海门深不见⑹,浦树远含滋⑺。 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