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淮上喜会梁川故友》写久别十年之后的故人,忽然在淮水重逢的喜悦之情,感慨至深。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阅读训练及答案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解释内涵。(2分)
(1)“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1)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1分)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颔联和颈联实际上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3点4分)
3.请赏析诗歌的尾联。(4分)
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以景作结,让人回味。问作者为什么不回去,只因贪恋淮上的秋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景的喜爱。(4分)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读音
韦应物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生平】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 【查看全文】
2 闻雁 韦应物 赏析韦应物的《闻雁》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 【查看全文】
3 滁州西涧 韦应物全文拼音滁州西涧是韦应物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以下是全文拼音,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鉴赏《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作者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在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原文: 自巩洛舟行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引导语:《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