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是标准的“官二代”和“富二代”。韦应物是如何追求诗和远方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韦家是名满长安的世族,可谓衣冠鼎盛、贵宦辈出。他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是初唐位至三公即朝廷中最尊显的大臣,祖父担任司马郎中,到父亲时,家族已没落。但韦应物毕竟是三公也就是名门之后。
他从小练武,有很高的骑射本领,15岁时以“门荫”也就是凭借祖上的功勋进入宫廷,当上了唐玄宗的近身侍卫。
每年盛夏,唐玄宗和杨贵妃从长安城到华清宫避暑,韦应物跨着骏马奔驰在浩浩荡荡的皇帝仪卫队伍的最前面;皇帝要朝会外国使臣,他又成了羽林郎也就是禁卫军军官;还经常跟随皇帝到处打猎、祭祀;与皇帝一道沐浴温泉,一起享受盛宴,一同欣赏教坊艺人们演唱歌舞杂技。就这样,他跟着皇帝、贵妃,整天享受着骄奢和腐化。
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那时,他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横行京城、打群架、结交亡命客、豪赌,几乎无所不为,可谓荒唐至极。
当时朝廷规定:“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按这规定,韦应物可以进太学即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但他只是挂了个名,根本没心思读书。
然而好景不长,韦应物奢华岁月只过了5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起兵造反,势如破竹。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和少数亲贵逃离长安。
此时,韦应物往日的宠幸不再,也失去了侍卫之职,只好向咸阳一带逃难。这段经历,给了他很深的教训。目睹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自己也饱尝生活的艰辛,开始深刻反思,非常悔恨过去的浪荡生活,决心脱胎换骨、痛改前非,追求诗和远方。
公元759年,他重新到太学读书。764年,韦应物授职洛阳下面的县丞。洛阳原本是唐朝的东都,由于安史叛军的破坏,呈现的是“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的荒凉景象。韦应物忧心忡忡,深感责任重大。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政刚直不阿,全身心地整治社会秩序,很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尽管这时韦应物多有政绩,但腐败的官僚体制让他处处碰钉子。没办法,在洛阳县丞干了5年,他辞官回到家乡,或闲居,或外出游历。
公元774年,韦应物出任京兆功曹,在京兆尹黎干手下效力。他工作非常勤奋,视察灾情、救济灾民,整日忙忙碌碌。与此同时,因为兵荒马乱,上司催促徭役、赋税的任务让他非常棘手。无奈之下,他整日沉埋在公文及处理琐碎事务中。几年后,上司黎干被赐死加上妻子病逝,给他带来很大打击,以身体有病为由再次辞职回故里。
田园生活过了两年,公元781年,韦应物出任尚书员外郎,后又任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这两个地方都远离故乡,韦应物一方面以勇往直前的锐气惩治弊政,另一方面他关心黎民百姓,均有很好政声。
公元787年,韦应物奉调入朝出任左司郎中,主要协助宰相掌握各部办事纲要。他没日没夜地处理无数的公文档案,可谓“无丝竹之乱耳,却有案牍之劳形”。庆幸的是,这个职务没干多久,韦应物又出任苏州刺史。
苏州风景秀丽,是江南富庶之地。韦应物到苏州的主要任务,除维护统治秩序外,就是征集财赋两税。当时的官场黑暗,拉关系、托人情、送礼之风盛行。韦应物官居要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就连亲友们请托的事情也不答应。在苏州有“清官”之美誉。
一年,苏州大旱后饥荒,百姓纷纷外逃。韦应物昼夜不安,抓紧抚恤灾民,但流亡者仍不绝于途。他在一首寄赠友人李元锡的诗里,抒发了他沉重的心情:“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他虽然疾病缠身,却依然思念着荒芜的田野和饥民;他管辖的苏州乡民四处逃亡,自己拿着国家的俸钱,虽然作了很大努力,却未能使百姓免除痛苦,为此深感愧疚。
公元791年,他被罢免苏州刺史。谁也想不到,韦应物在这富庶之地做了3年高官,交接后,却连回家的旅费都没有。他只好在苏州城外找了一座寺庙住下来,租了2亩地,耕以糊口。没过多久,便辞世了。
尽管长期为官,韦应物却忙中偷闲,笔耕不辍,游历大好河山写了大量山水田园、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后人以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留下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经典名句,伴随其清官胸怀和心忧天下的境界,千百年来常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吟诵在如烟岁月中。
拓展阅读:韦应物代表诗作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 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 何人最往还。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相关阅读
1 调笑令韦应物
唐代诗人韦应物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全诗如下: 调笑令胡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的《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秋夜寄丘二十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诗词赏析引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译文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⑴ 凄凄去亲爱⑵,泛泛入烟雾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全文及赏析《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鉴赏《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环境写起,言雨中、禁火、空斋,极力渲染孤寂凄冷的氛围,思乡念亲之情已寓其中。接下来写听莺、把酒、看花 【查看全文】